Search

這陣子相信大家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跟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希特勒的賓客簿》。

前...

  • Share this:

這陣子相信大家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跟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希特勒的賓客簿》。

前陣子 #商周出版 請我幫這本書寫推薦序,我於是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讀了書稿。這本書的角度蠻特別的,應該是第一本用二戰時期希特勒歷史為背景,來寫出外交官的心路掙扎。

歡迎有興趣的讀者買來看看喔!

推薦序如下:

外交官的工作,總讓人聯想到光鮮亮麗的一面。一般人談到外交官或大使,總想到出入各大宴會,杯觥交錯的愉悅畫面,例如一個大使代表母國,意氣風發地跟駐在國進行各項談判交涉。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一個大使所派駐的國家,不是正義的一方呢?作為外交官,一方面得聯繫當地的政要,培養與當地政界的關係,一方面又擔心自己未來將被歷史唾棄,甚至影響身家性命,面對這樣的兩難,該怎麼辦呢?

《希特勒的賓客簿》正是一本精彩的好書。時間設定在二次大戰,世界分成同盟國及軸心國兩大陣營,希特勒掌權下的納粹德國當時被認為是歐洲強國。二戰情勢未卜,希特勒橫掃全歐洲,如果你是被派駐在德國的外交官,你又如何預知希特勒終將戰敗?

這本書的標題乍看之下令人有點困惑,為何要談賓客簿?賓客簿有沒有簽到,很重要嗎?但一讀之下,才赫然明瞭,原來本書講的是「做為派駐納粹德國的外交官,該如何在正義良心與捍衛國家利益之間求取平衡?」出席希特勒壽宴或相關納粹德國慶典的各國使節,在賓客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等到日後德國戰敗,蘇聯的反間情報組織如何找出這些賓客簿上的名字,並一一復仇。

回想起來,1930到1940年代的駐德外交官,想必經歷了內心反覆痛苦的糾結。1939年4月20日,希特勒舉辦五十歲壽宴,這可是一件大事,作為外交使節既然受邀,能不出席嗎?1938年11月9日,德國「水晶之夜」悲劇震撼全世界,無數名猶太人遭到納粹迫害,但派駐德國的外交官,又有何選擇呢?

書中特別寫到了美國駐柏林代辦當時向德國猶太人核發將近七萬份簽證,讓猶太人得以逃到美國。當時美國第一夫人認為應該要每年准許一萬名猶太孩童前往美國,但這項作法當時並未得到美國國內主流民意的支持,最後美國國會只好作罷。這段故事讓我想到,當時派駐在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館的何鳳山總領事,也不顧上司駐德大使陳介的反對,執意核發了數千份生命簽證予猶太人,多年後何鳳山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並獲以色列政府頒贈「國際義人」獎項。書中花了一些篇章提到當時滿洲國駐德大使館也核發了數萬名簽證給猶太人,對台灣讀者來說,這是少見談論滿洲國政府的歷史角度。

這些故事,其實都是在談外交官在歷史的洪流下,如何面對自己的良心,做出最終的選擇。而當時各國在思考是否接受猶太難民的難題時,也深怕難民之中是否曾有納粹間諜。這樣的顧慮是否似曾相識?沒錯,香港自從爆發反送中以來,台灣政府及社會內部激烈辯論是否針接收大規模香港難民,反對派的顧慮即包括:如果這些香港難民中藏有中共間諜呢?

回到1930-1940年代的納粹德國,當時部分歐洲中立國(如瑞士)或小國的駐德代表,事實上因為忌憚希特勒最終將侵略自己母國,所以在面對與納粹政府互動時,或多或少帶有一種釋出善意甚至祈求輸誠的卑微心態。是的,外交官不總是光鮮亮麗,有些時候為了保存國家生存利益,總得認清形勢比人強的國際現實,畢竟當時的納粹德國,可是勢如破竹呢!

1939年11月,希特勒意外逃過一場暗殺行動,當時納粹政府急忙召開一場邀請各國使節的公開活動,慶祝希特勒得到上天的眷顧。所有的外交使節都出席了這場慶祝活動,為何?因為作為派駐德國的外交使節,如果不出席這場活動,可能被解讀為不支持納粹德國政府領袖希特勒。作為外交官,必須要在形式上與派駐國廣結善緣,不是嗎?

總之,如果你對外交官的真實工作面貌有興趣,相信你會喜愛《希特勒的賓客簿》這本書。這本書談的是歷史,也是個人。書中將外交官這份看似高尚的工作除魅化,但同時加上了許多人性血淚。

讀完此書,你還會認為外交官出席宴會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嗎?也許有時是吧,但更多時候可是戰戰兢兢,苦酒滿杯呢。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 台南一中 台大政治系 清大中國研究碩士 英國牛津大學外交官培訓專班 前台灣職業外交官 曾派駐洛杉磯與帛琉 著有【我在外交部工作】
View all posts